在无极县西部的古镇北苏,耸立着一座雄伟的烈士塔,铭刻着莱无县烈士的英勇事迹。这座塔不仅是纪念抗日战争时期的英烈,也是象征着抗争精神的象征。就在这座古镇中,1940年秋天,一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——徐领弟同志,英勇牺牲,年仅22岁。
徐领弟同志出生于藁城南乡的一个贫困家庭,1918年出生,年仅二十二岁时壮烈殉国。她自幼失去母亲,姐姐早早出嫁,家里唯一的依靠是年迈的父亲徐老襄和一位双目失明的祖母,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叔伯兄弟。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她的肩上。年幼时失去了母爱,长大后不得不在贫困与孤独中度过,她一边和父亲一起在田间辛勤劳动,一边照顾年老的奶奶,做饭、缝衣、照料全家人的生活,承担了巨大的家庭责任。尽管生活艰苦,徐领弟依旧以坚韧和聪慧脱颖而出,乡邻们都很疼爱她,赞扬她的能干,同时又为她不幸的身世感到同情。岁月的磨砺让她的性格变得坚强不屈。
展开剩余75%1937年“七七”事变爆发后,国民政府的军队和官员纷纷逃离,华北大地沦陷。在日军的残暴压迫下,中华儿女纷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起了抗日的旗帜。徐领弟和她的父亲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。1938年夏天,徐老襄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在党的培养下,他很快进步,1939年春党组织决定让他担任南乡村的第一任抗日村长。担任村长后,徐老襄严格贯彻党的方针政策,减租减息、合理负担,切实改善了贫苦群众的生活。他因执行上级指示毫不妥协,事事亲力亲为,得到了乡亲们的敬重,甚至被大家称为“老坚决”。
抗日的道路充满了艰难和挑战,封建迷信、传统陋习的根深蒂固对抗日工作造成了巨大障碍。党支部决定通过清除庙宇、破除迷信的手段来增强群众的革命意识,鼓励更多人投身抗日斗争。
1940年,藁无地区全面开展宪政运动,徐老襄的努力得到了组织的肯定,他被任命为藁无七区群众大会主席,成为了地方的革命领导人。他始终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,监督并指导七区的抗日工作,坚守工作岗位,深得民心。
1938年冬,徐领弟在家父和党组织的影响下,思想觉悟大大提高,积极参与了乡妇救会的创建工作。她在这项工作中表现得非常积极,性格勇敢、干劲十足,最终被党组织吸收入党。此后,她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工作中,激励更多妇女走出家门,参与革命,打破封建束缚。尽管面临着来自家里的压力,家务的繁重负担,甚至是父母和公婆的责难,但在党的帮助与父亲支持下,她成功动员了全村的妇女投身到抗日事业中。
在组织妇女的过程中,徐领弟不仅要自己刻苦学习,还要帮助村里其他妇女解决家务纷争,繁忙的工作几乎占据了她全部的时间。她还成立了妇女自卫队,带领妇女们参与支前工作,送粮、送军鞋、救护伤员,为前线提供支援。在她的带领下,南乡的妇救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,各项工作始终位列全区前列。
北苏地区的敌人据点长期为周边的村庄带来威胁,伪警备队中队长翟满仓经常骚扰周围村庄,南乡成为了敌人重点监视的目标。徐领弟和父亲组织的抗日民兵屡次与敌人发生冲突,成功将敌人赶走。
1940年秋,县委下令各地加快反扫荡行动,以避免敌人进一步抢粮。阴历八月十六日,南乡的党员和干部迅速行动,开始清理公粮并加固村庄防卫。第二天,敌人伪军突然包围了村子,许多村民被捕,徐领弟也在敌人的搜捕中被抓捕。尽管她拼尽全力躲避,但最终仍被捕并被带到北苏据点。敌人试图逼迫她交出南乡的党组织和干部名单,并强迫她写悔过书,声明退出共产党。然而,徐领弟没有屈服,她勇敢地反抗敌人的威逼,忍受了无数酷刑,但始终没有透露任何信息。
从8月17日到9月22日,徐领弟经历了长达35天的严刑拷打。敌人使用各种残酷手段折磨她,用皮鞭抽打她的身体,甚至用破酒瓶子折磨她的乳头。尽管鲜血染红了她的身体,尽管她遭受了无尽的痛苦,徐领弟依旧坚强不屈。敌人用冷水将她浇醒,但她依然未曾投降。
9月22日下午,敌人将徐领弟押解到预先挖好的坑边,企图以此来威吓群众。尽管她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,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死亡,徐领弟依然没有低头。她坚定地宣告:“中国人是杀不完的,中国人民要抗战到底!”当敌人用刺刀刺入她的胸膛时,她仍然没有畏惧。
最后,敌人撤走了,残忍地把她的尸体丢在坑边。当地百姓悲痛欲绝,含泪将她埋葬。四年后,北苏地区解放,南乡的干部和烈士家属将她的遗体接回,并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追悼仪式。村民们纷纷集结,默哀悼念这位英勇的女烈士。
党和乡亲们对徐领弟的评价是:她为抗日奉献了年轻的生命,她的英勇牺牲成为了党的骄傲,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。徐领弟的牺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,也是革命精神的象征。她的英勇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人们,为祖国的复兴而奋勇前进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十大配资平台app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