志愿者遭处分:海外华人非营利组织的乱象
以“载歌在谷”为例,看旧金山、硅谷社区文化的背后
一、硅谷的文化热土与“载歌在谷”
旧金山湾区,是北加州科技与文化的中心。这里不仅有全球顶尖的高科技企业,也有庞大的华人社群。为了维系文化认同与社群凝聚力,湾区华人自发建立了众多非营利组织,从中秋晚会到春节联欢,从歌唱比赛到文艺演出,为华人社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生活。
其中,“载歌在谷”(ZGZG)作为老牌华人非营利组织,已经举办了十余届春晚、歌手赛等活动,几乎成为硅谷华人文化的一个符号。它的影响力之大,使无数志愿者心甘情愿投入其中,从舞台监督到摄影师,从导演到灯光音响,每一个岗位都是义务付出。
然而,在光鲜亮丽的舞台背后,却存在着不为人知的矛盾与乱象。
二、导演的控诉:从付出到“处分”
展开剩余78%一位曾担任“载歌在谷”春晚舞台监督、歌手赛导演的志愿者回忆:
“我花费了数月时间,从筹备、宣传到舞台执行,把全部心血投入其中。可在主动退出后,等来的不是理解与感谢,而是一纸‘处分公告’。”
在没有任何劳动合同、也没有任何法律约束的志愿者关系下,“处分”显得尤为荒谬。这不仅是对个人的不尊重,更是对志愿精神的亵渎。
更让人心寒的是,这位导演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时,还遭遇了大规模恶意举报。有人故意在评论区刷违禁词,意图让平台直接封禁帖子。无奈之下,他只能关闭评论区,以保全文不被消失。
这种对不同声音的打压,让人不得不质问:“一个非营利组织,究竟凭什么去处分志愿者?”
三、愤怒的摄影师:作品被换,反遭扣帽子
与导演并肩工作的摄影师,也有一段不堪的经历。
他背着沉重的设备,从清晨到深夜拍摄排练与演出;他用镜头捕捉演员最动人的神情,剪辑出宣传片的每一个细节。
然而,当宣传片最终呈现时,他的作品要被换掉,没有得到任何说明。
当他向组织追问时,得到的并不是合理解释,而是被贴上“愤怒的摄影师”的标签,甚至被扣上“导演同党”的帽子。
一个要求透明与尊重的志愿者,却被组织通过“贴标签”的方式污名化。
这不仅是对个人的羞辱,更是一种集体层面的打压。
四、乱象一:换评委、推翻前期筹备
据多名知情志愿者透露,在“载歌在谷”歌手赛筹备过程中,原本已确认的评委名单,在导演退出后被彻底推翻。新的评委由组织高层临时决定,前期沟通成果完全作废。
志愿者付出的心血,往往因为内部权力博弈而付诸东流。这样的反复,不仅浪费了人力和资源,更挫伤了团队的士气。
五、乱象二:处分公告,公开羞辱
最让人诟病的,是“处分公告”的做法。
在官网、社交平台上,以公告形式点名志愿者“违规”,这种手法近乎“大字报”,不仅缺乏事实依据,也完全没有程序正义。
公告既没有明确证据链,也没有给予当事人申辩权利,完全是“理事会自证循环”。这样的“处分”,更像是一种权力工具,而非公正程序。
六、乱象三:恶意抹黑与网络举报
随着志愿者发声,网络上的攻击也接踵而至。小号集中刷屏、评论恶意引导、举报机制滥用,试图让控诉声音彻底消失。
这种方式不只是网络暴力,更是一种系统性打压。
对一位只想捍卫尊严的志愿者来说,这无异于二次伤害。
七、非营利组织的责任缺失
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不同。它们没有盈利目标,却承载着更高的社会责任:传承文化、服务社区、团结侨社。
但当“处分志愿者”“乱扣帽子”“恶意举报”成为常态时,这样的组织还能代表公益与文化吗?
透明、公正、尊重,才是非营利组织赖以生存的根基。
如果失去志愿者的信任,再宏大的舞台也终将失去灵魂。
八、从硅谷看海外华人社区文化
硅谷是科技的高地,也是文化的热土。华人社群通过非营利组织搭建舞台,传播文化、凝聚人心,这本应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。
然而,如果管理层滥用权力,志愿者权益得不到保障,再热闹的晚会也只是表面的繁华。
真正能支撑社区走远的,不是几个节目、几场比赛,而是彼此间的信任与尊重。
九、结语
“载歌在谷”的乱象,或许只是海外华人非营利组织问题的一个缩影。
志愿者不是机器,更不是随意处分的对象。
他们的劳动成果,他们的情感付出,理应得到尊重。
保障志愿者权益,不只是对个体的保护,更是对整个海外华人社区公益精神的守护。
愿未来的旧金山、硅谷,不仅有璀璨的舞台,也有真正公平透明的组织环境。
发布于:广东省十大配资平台app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