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峡导报综合报道 台中市长卢秀燕26日在议会施政报告中,揭示了县市财政的两难困境。2026年度台中市总预算岁入1837亿元(新台币,下同),岁出1980亿元,短差143亿元,必须靠举债弥补。台媒评论认为,台当局新版“财划法”修订后,本应增加县市财源,改善县市财政,实际上却呈现“左手给、右手扣”的怪象。
台湾“联合新闻网”发表文章指出,以台中市为例,普通统筹分配税由上一年度446亿元增至741亿元,看似增加295亿元,但一般性及计划型补助款却从530亿元降至373亿元,短少157亿元。账面上的增量掩盖台面下的减项,导致台中市政府在建设高峰期,不得不靠举债苦撑。捷运(地铁)蓝线分年工程费107亿元、用地取得费67亿元,加上市政路延伸、东势至丰原快速道路、老人健保补助、双十公车、营养午餐、“班班冷气”与“班班鲜奶”等政策支出,都是市民期待已久的基本施政,短期内难以削减。
台媒认为,从政策本意来看,“财划法”修订应强化县市自治、稳定县市财源。 但现实是,台当局以增加统筹分配税作利诱,同时大幅削减其他补助款,使“修法”沦为数字游戏。各县市表面上拿到更多财源,实际可运用资金却未见增加,形成领钱又被抽走的矛盾局面。
文章指出,县市在政策延续与建设压力下必须举债苦撑,台当局却在台面上宣称县市得到更多,民进党议员又公开抨击市政府,财政问题又成为政治角力。对民众而言,政策焦点不在数字增减,而在建设是否落实、社福是否到位。
台媒强调,台中市财政是缩影,全台多数县市面临类似困境。台当局政策与县市执行落差,使其在财政压力下被迫举债。长期而言,这不仅耗损县市财政弹性,也增加政策延续的风险。
台媒指出,“财划法”本应成为保障县市财源、推动建设的制度支柱,而非政治算计的工具。 若无法理清台当局与县市资源运作逻辑,政策美意恐难转化为实质成效。
十大配资平台app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