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讯(记者 李源)2025年暑假期间,榆林学院文学院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队驻留榆阳区,开展了为期15天的“推普助非遗”活动。实践队以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为出发点,创新实践“五育育人”工程,让青年学子在传承非遗与推广普通话的双课堂中锤炼本领、增长才干,争做信念坚定、敢于担当、勇于奋斗的时代新青年,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。
探寻文化根脉 拉开实践序幕
7月11日清晨,队员们首站抵达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。陕北汉画像石被誉为“石头上的史诗”,生动展现了汉代陕北的物质与精神文化。在讲解员带领下,队员们参观序厅浮雕墙、四神穹顶等展区,从伏羲女娲、车马出行等石刻中感受先民智慧与艺术精神。
展开剩余72%午后,队员们分赴凌霄广场和河滨公园,通过问卷调研了解市民对非遗的认知及普通话使用情况,以交流共筑“非遗传承之梦”与“推普传播之旅”。傍晚,众人在榆林老街钟楼观看情景歌舞剧《小北京》,该剧以榆林小曲为主线,展现榆林“小北京”的历史渊源,让队员们深切感受非遗的厚重底蕴与艺术魅力。
对话传承人 深耕非遗与推普实践
“非遗小分队”探访了银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杨伟慧。从业三十余年的他,既坚守传统工艺,又结合年轻人审美创新,其“顺着时代创新才能走远”的理念让队员深受启发。午后,队员们在夫子庙步行街开展“普通话PK赛”,通过趣味环节纠正读音,提升推广效果。傍晚,大家走进老街非遗馆,观看陕北说书《李子英过山》,在三弦与说书人洪亮嗓音中,体会非遗的现场感染力。
7月13日至14日,实践队聚焦社区教育:面向儿童开设普通话课程,通过故事、绕口令、政策讲解等形式,强化“说中国话”的意识;讲授陕北皮影戏与民歌知识,让孩子们在观看《三打白骨精》皮影片段、学唱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》中,近距离触摸非遗。此外,队员们还开展非遗毛毡包线上直播带货,助力非遗产品推广。
多维体验 深化文化认知与责任担当
后续十余天,实践队足迹遍布镇北台、万佛楼、凯歌楼等历史地标,以及宋夏历史文化博物馆、胡星元纪念馆等地。在镇北台,队员们感受长城军事防御与民族互市的历史;在万佛楼、凯歌楼,体会“建筑是无声的史书”;在博物馆中,通过文物与AI技术,理解宋夏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演进;在胡星元纪念馆,感悟企业家“创业报国、反哺家乡”的家国情怀。
期间,队员们还体验了陕北面花、定边剪纸等非遗技艺,与传承人交流“坚守与创新”的心得;在社区开展“趣味口才断句挑战”“非遗拓印”活动,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爱上传统文化;两度参与陕北秧歌体验,在与群众共舞中,体会民俗里的地域文化。
7月24日,中心广场的“方言挑战”活动成为亮点:通过“谝闲传”“克里马擦”等陕西方言互动,让市民在欢笑中理解普通话与方言的互补价值,强化规范用语意识。
实践收官 青春力量续写文化传承
半个月来,实践队通过调研、教学、技艺体验、直播带货等多元形式,推动非遗保护与普通话推广深度融合。队员们不仅近距离接触陕北皮影、民歌、说书等非遗项目,更以实际行动助力语言文字规范化,提升群众对文化传承的参与感。
此次“三下乡”实践,既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,也践行了“五乐育人”理念。队员们表示,将继续以青春之力讲好中华文化故事,让语言与非遗同行,让文化自信薪火相传。
发布于:陕西省十大配资平台app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